唐朝名臣济济,仅唐太宗在凌烟阁挂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24位,而长孙无忌被列在首位。就才能而论,他在谋臣猛将、良宰贤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,但却是太宗的 心腹。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,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,且受托辅佐高宗,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。 与其他功臣相比,长孙无忌既是一个忠心谋国者,也是一个潜心谋身者,唐太宗曾评价他“善避嫌疑,应物敏速,决断事理,古人不过”。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以韬晦见长的人,既尽忠于君又有功于国,且深明全身之道,最后竟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赐死,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。 善谋全局肯背黑锅 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,二人从小交往友善,妹妹嫁给李世民后,两人关系更加亲密。李世民青年时南征北战,屡次陷于危难也是长孙无忌所救。而且,太宗终其一生,对长孙皇后都怀有十分感激的心情。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,太宗爱屋及乌,当然也就格外信任长孙无忌。 长孙无忌充分发挥了太宗对他的信任和作为内戚的身份之便,对太宗提了一些别人所不能提的建议。加上他本身的聪明才智,这些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使他成为贞观朝的第一功臣。 太宗晚年,太子李承乾由于谋反被诛杀。太宗为此痛苦不堪,甚至几度“自投于床”、“又抽佩刀欲自刺”。在另定太子的“家事”中,作为亲戚和第一重臣的长孙无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 当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: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。两人相比,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,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,比李治年长九岁,且富有才华,在朝臣中声望颇著,唐太宗曾私底下答应李泰要立他为太子。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,唐太宗的第九子,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才具看,均处于劣势,但长孙无忌却一再请求立李治为太子。李泰、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,长孙无忌为什么弃李泰而主张立李治呢? 晋王李治生性仁弱,而魏王李泰则聪明绝伦,善于以才学取悦太宗,并招纳士人,文武官员也纷纷投其门下。长孙无忌知道,如果李泰做皇帝,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。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,他们靠祖上资荫,身处高官,奢侈放纵,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,达到驱逐元老,自己掌权的目的。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,其中包括李绩、褚遂良等。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,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,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。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,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,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,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。 |
|
通过键盘前后键←→可实现翻页阅读
|
|
|
|
文章来源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。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,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益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!
我要评论
评论 ( 0 条评论)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历史网立场。
最新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做评论第一人吧!
|